沈秀点头,三人背着背篓,沿着蜿蜒的小路往村子走去。
路上,沈秀再次感谢大丫,大丫只是微笑回应。
回到村子,各自回家后。
沈秀也从后山打猪草回来了。
她一进门,就问道:“爹,你跟娘和弟弟说了吗?”
沈远笑着说:“说了,都说了,你就放心吧。”
沈秀听了,脸上露出了安心的笑容。
此时,夕阳的余晖洒在院子里,给整个家都披上了一层温暖的金色。
虽然征兵的事情让大家经历了一番波折,但大丫的帮助让这个家感受到了浓浓的温情。
而在这温馨的氛围中,一家人也更加珍惜彼此,期盼着未来的日子能够平平安安、顺顺利利 。
此时,距离申时末已经没多少时间了。
烈日高悬,温暖的光线洒在晒谷场上,密密麻麻的人群像是被热气蒸腾得有些晃动。
可才正月十几的阳光哪有那么热。
来送别的人神色各异,眼中满是眷恋与牵挂。
有母亲紧紧拉着孩子的手,絮絮叨叨地叮嘱着在外要吃饱穿暖;
有妻子默默为丈夫整理行囊,泪水在眼眶里打转,却强忍着不让它落下;
还有年幼的弟妹拽着兄长的衣角,小声抽噎,舍不得他们远行。
低声的细语交织在一起,像是一首悲伤的离歌,在晒谷场上空悠悠飘荡。
随着时间一点点流逝,众人的情绪愈发凝重。
终于,理正沈正业走上高台,拿起木槌,重重地敲响了晒谷场上的大罗。
“咚——咚——”沉闷的声响瞬间传遍全场,原本嘈杂的人声渐渐消散,大家都安静下来,目光纷纷投向高台。
理正神色庄重,清了清嗓子,高声说道:“儿郎们,保家卫国,是咱们每个人的责任!今日你们远行,乡亲们盼着你们平安归来!”
台下一片寂静,只有微风吹过,吹动着送行之人手中的手帕 。
理正的声音落下,应征的青年们纷纷挺直脊梁,眼中闪烁着复杂的光芒,有奔赴前路的坚定,也有对家乡亲人的不舍。
他们的身影在夕阳的余晖下拉得长长的,像是一幅肃穆的剪影。
人群里,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妇人蹒跚着走向自己的儿子,她颤抖着双手,将一个包裹塞到儿子怀里,声音带着哭腔:“儿啊,这是娘给你做的布鞋,还有些干粮,在外头一定要照顾好自己。”
儿子眼眶泛红,用力点头:“娘,您放心,我一定平安回来。”
老妇人伸手轻轻抚摸儿子的脸庞,像是要把他的模样刻进心里。
另一边,新婚不久的妻子紧紧抱着丈夫,泣不成声:“你答应我,一定要活着回来,我等你。”
丈夫轻轻拍着她的背,许下承诺:“我肯定回来,等我。”
在这充满离情别绪的氛围里,即将远行的青年们互相打气,他们互相拍着肩膀,约定一起平安归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