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办事处的最北边,有一个历史悠久、文化底蕴深厚的行政村——杲村。
追溯杲村的历史,它有着一段独特的变迁故事。据说这个村子原本名叫“宋家庵”,其根源可追溯到明朝时期。彼时,从洪洞县广济寺前的大槐树处有大批移民迁移至此,他们在这里扎根繁衍,逐渐形成了村落,并以“宋家庵”为名。
时光流转,宋家有一位秀才崭露头角。他或许是对村落的发展寄予了美好的期望,或许是被《诗经》中“杲杲出日”所蕴含的积极寓意所打动,于是将村名改为了“杲村”。这一改名,不仅为村子赋予了新的文化内涵,也仿佛为其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。
在漫长的岁月里,杲村见证了时代的更迭与变迁。它像一位沉默的老者,静静地伫立在那里,看着一代又一代的村民在这里生活、劳作。村里的每一条小巷、每一座老房子,都承载着无数的回忆和故事。
现在的杲村在城市化了。在原村口,有一座简陋的小六角亭,面向太阳升起的东方,静静地站立在路边。在这座由六根石柱支撑的小亭子里,中央竖立着一通日历造型的石碑,其正面由上而下刻写着“1941年 11月3日 星期一 农历九月十五日”,这就是2005年8月15日由郑州社会各界捐建的“杲村民众抗日纪念碑”,它记录下的是一个不同寻常的日子。
“杲村民众抗日纪念碑
1941年11月3日,日本侵略军窜扰今金水区庙里镇杲村,抢掠财物并残杀无辜群众两人,村民恨之。宋姓村民德贤、锡纯、建中、德银、明孩、长选、福生、文选、三孬、遇合、湘妮、家安、延兴、德河、景山、大山、海乐等十七人挺身出战,打退了日军,取得了毙敌四人及夺回杲村桥的胜利。不仅保护了全村老少,也为中国军队围歼日军创造有利条件。
时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,为纪念该村村民忠勇爱国,特此勒石,永志不忘。
郑州社会各界捐建
公元二零零五年八月十五日”
这是一段波澜壮阔的民族抗日历程,是中国人民不屈不挠、英勇抵抗外敌入侵的伟大史诗。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,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肆意践踏我国的大好河山,无数无辜百姓遭受苦难。然而,中华民族并没有被侵略者的残暴所吓倒,而是团结一心,奋起抵抗。杲村村民的抗日是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,他们在那段艰难的岁月里,展现出了无比的勇气和坚韧。
我们伟大的民族,历经无数的艰难险阻和挫折磨难,但始终坚定不移地奋勇前行,不屈不挠地与各种困难作斗争。无论是面对自然灾害的肆虐,还是遭受外敌入侵的屈辱,我们的民族都从未屈服,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和尊严。
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,我们的先辈们用智慧和勇气,不断探索和创新,努力创造更美好的生活。他们在黑暗中摸索,在困境中奋斗,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物质遗产。
如今,我们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,继承和发扬着先辈们的优良传统,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拼搏。我们相信,只要我们坚持不懈,勇往直前,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困难,创造出更加辉煌的未来。
历史悠久的杲村经历岁月的洗礼,已然焕发出崭新的风貌。如今走进这里,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安居乐业、和谐美好的生活图景。